《中医临床研究》杂志总编室    QQ:1258405809     投稿快捷通道:cccjcm@163.com

整合医学栏目:


   暂无小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9420369
传真号码:010-59420369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地址: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5803信箱 邮编:102211

整合医学 首页>>整合医学

整合医学——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作者:中医临床研究   来源:中医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5-10-17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社会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史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医学科学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有人说“中医治人,西医治病”。我国的传统医学数千年来一直遵循着整体观念,讲究辨证论治,强调对立制约、阴阳调和。近代西方医学基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空前进步,后来人们发现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有很大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而近几十年来,医学的分类和分科越来越趋于细化,医学人才的培养也趋于术业有专攻——专科化。一部分医生将患有疾病的个体视为某个器官或系统的病变,而非整体,诊断和治疗也可能局限于某个器官系统。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有识之士的担忧,重新提出了“整合医学”的概念,并推动医学科学的整合发展。

整合医学,这一概念,狭义来说是将医学各领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更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医学体系;广义来说是将医学与其他学科、基础研究、预防、人文等加以整合,使之更全方位地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

首先是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学科交叉”

医学的发展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防病治病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入医学各领域,如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像处理及多媒体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北京大学近年来大力提倡和鼓励交叉学科研究,不久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与北京大学工学院联合获得了985基金资助,在心力衰竭的影像学与生物力学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另外还正在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跨学科研究“空气颗粒物与高密度脂蛋白功能障碍:全球范围环境暴露的探索性研究”,关注环境污染与心血管健康。

其次是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的整合,即“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与病房(From Bench To Bedside,简称B-B)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医学,是双向、开放的。实验室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不断循环向上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我们的研究团队前期进行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我国高血压患者MTHFR-C677T基因与ACEI类药物的降压疗效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相关,TT基因型的Hcy水平高对ACEI的效果更好。针对我国“H型高血压”高发、脑卒中发病率高的现状,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成功研发了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是世界上唯一获准同时控制卒中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Hcy)的创新药物。从2008年开始,我们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依叶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预防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亦即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CSPPT),CSPPT是一项大样本、随机、双盲、社区、长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入选20702例MTHFR C677T基因型已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MTHFR C677T基因型分层,层内随机分为依叶干预组和依那普利对照组,随访5年,比较依叶干预组和依那普利对照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对各种终点事件风险以及对药物疗效的预测作用。目前此项研究已经一级揭盲,期待进一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正如柳叶刀杂志最新荟萃分析所述:“虽然补充叶酸的大型临床试验大多并未得到阳性结果,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不太缺乏叶酸的欧美国家进行的,并不能否定在真正需要补充叶酸的亚洲地区、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此项研究将能够填补在亚洲地区的空白,其研究结果将会更确切地回答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第三是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相整合,对于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防控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的整合是在疾病的上游进行干预,推进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促进新的卫生保健体系的构建。心血管病防治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力,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脱节。2011 年AHA 发布的《心血管病零级和一级预防的价值:美国心脏学会政策声明》肯定了预防促进健康的深远意义。我们已经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整合了社区、基层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的优势,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构建适合国情的冠心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课题组完成了:1、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冠心病早期防治基地;2、规范冠心病早期诊断流程,建立冠心病早期诊断体系;3、优化冠心病的治疗;4、优化冠心病的二级预防;5、建立冠心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6、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人群及患者的注册管理制度,构建了覆盖国内主要区域的“三级医院—社区”的冠心病综合防治平台及区域性合作网络。期待更有力的冠心病零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是内外科整合,打破科室壁垒,优化治疗胡大一教授数年前提出心脏中心模式,2010 年ESC/EACTS 提出“心脏团队”概念,2011年ACC/AHA 颁布PCI 和CABG 新版指南均建议临床医生遵循“心脏专家组”意见,对每例无保护左主干或“复杂性”冠心病患者制定血运重建策略。这些理念构架了崭新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模式。国内部分医院建立了“心脏中心”,整合心血管内、外科资源,成效良好。而由介入医生、临床医生、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组建“心脏团队”,则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诊疗策略,体现了学科整合的强大优势。一些大的中心建立了“一站式”完成高危复杂心血管手术的“杂交手术室”(hybrid operation room)。由心内科医生、心外科医生组成专家组,把一些原本需要在不同手术室、分期才能完成的重大手术,合并在一个手术室里,借助全新的复合式手术设施联合完成。杂交手术室适用于高危心脏大血管疾病、复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瓣膜病、血管外科疾病的内外科联合治疗。

第五是在心血管病学层面上,整合各亚专业资源

随着学科的细化,已经分支到四级学科,比如心内科分为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血管危重症、心血管影像学等亚专业。各个亚专业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每一环节,尤其是二级预防阶段,各亚专业组应环环相扣共同应对,而不是各自为阵。我们参与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联合组织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多中心回顾研究”,该项研究选择了国内10家三级医院进行多中心现况调查,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纳入1209例患者,随访39-71个月,随访期内有187例(15.47%)患者死亡,其中135例(135/176,76.70%)为心脏性死亡,这135例中有20例为未预期的猝死。随访期间存活的1024例患者中仅有484例(47.27%)出院后评估过左心室射血分数,出院后评估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患者中有11.72%的人左心室射血分数>40%。调查中还发现:随访时与出院时相比,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45.50%比74.10%)和ACEI/ARB(36.58%比73.84%)。由此可见:心脏原因死亡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数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肌梗死后的随访和管理急待规范化。

第六是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整合

中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改革开放后中医学作为传统文化被大力发掘和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欧美越来越受到欢迎。过去由于中医药缺乏可以量化的数据指标,曾经不被近代医学科学所承认,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效应的“术”。中医药临床应用得当,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中医药的作用如何用客观数据表达以确保科学应用,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如果将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手段用于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必然为中医药的科学化提供有力证据。最近我们团队的心电生理专家与中医药研究人员合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研究稳心中药组分交互整合干预潜在恶性心律失常效应特点及其机制。拟从临床、整体动物、离体三个水平切入,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念、方法,研究稳心干预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效应特点;复制整体动物和离体心脏模型,采用膜片钳、激光共聚焦、电生理等实验室技术,结合细胞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和心脏结构,阐明稳心治疗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多向作用机制。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整合,将为中医药的科学合理应用,乃至“精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第七是医学与人文的整合

医学不是冷冰冰的科学,“医者父母心”。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善良正直且富有爱心的人,“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在当今日益尖锐和被妖魔化的医患关系背景下,能够与患者充分、有效地沟通,是一个医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有些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在临床诊断治疗之外还需要心理治疗,所以近年有学者提出“双心医学”。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随访,这一过程充满了人文关爱。我们自2006年3月开始建立了冠心病PCI术后随访门诊,至今共纳入规律随访近9000例冠心病患者,后续逐步建立了心力衰竭、房颤、起搏器、高血压亚专业随访门诊,由临床医生、专职护师、临床药剂师、健康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定期进行病情复查、电话随访、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科普手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

第八是整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医学人才

近年医学专科的过渡细化,造成一部分医学人才的快速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通科培训和人文培养,使得一部分医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技术或技艺,但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诊断鉴别和综合处理能力低下。心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有一部分速成的介入医生成为“手术匠”。现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力推行的心血管专科医师考核制度和心血管介入资格考核制度,正是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基本功过硬的医学人才。

整合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必然带来更早期预防、更有效干预、更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