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缺氧与肿瘤形成及扩散
王仰宗
【摘 要】细胞缺氧成为肿瘤发生和扩散的主要病因,一旦证实可能颠覆传统癌症治疗模式。改变以放疗化疗为主流的肿瘤治疗模式,重视生活因素,人体内外环境,尤其是神经末梢、树突状细胞、网状内皮系统、内分泌系统、体液平衡是中医“微象”研究的重要领域,水分活度即人体相对湿度同细胞缺氧关系密切,水同人体氧化即人体气化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增氧补气,减耗增氧,理气活血,是提高临床肿瘤治疗的必由之路。改善细胞缺氧,改善人体微循环,重视人体气化状态的调理,是提高临床抗肿瘤效果及带瘤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人体气化;细胞缺氧;保健医疗;增氧补气;减耗低碳;微象研究;水分活度
目前的普遍看法是,基因突变导致癌症发展。基因突变是形成肿瘤的主要病因,甚至“基因”决定病变是目前肿瘤病因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忽略了各种病因在“基因”突变中的共性作用,忘记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多靶点现象,同样是肿瘤发生和扩散的主要病因,“基因”只是肿瘤形成的中间环节。非基因病因构成了肿瘤形成和转移的重要病因。研究表明,细胞缺氧或是肿瘤扩散主因,一旦证实可能颠覆传统癌症治疗模式,是推进和完善中西医肿瘤防治的辨证施治,以中医微象思维指导临床肿瘤研究,是推进和完善中西医肿瘤防治的关键因素。在最多“基因“热点研究中,研究表明,造成近视眼的原因不是基因问题,而是阳光不足。事实上多数疾病大多数情况都是环境造成的,与基因无关。这为基因研究增加了新的选择。
全球变暖给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人体疾病并不全是基因的问题。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植物。它们是食物链的基础,利用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它们释放出的氧气是地球上几乎每一种有机体都需要的。温度上升和降雨模式多变可能会改变动植物的生存模式,“预测气候变化会对物种造成何种影响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挑战”; H5N1存在人际传播潜在危险,病毒在获得传播能力的过程中,将会放弃某些遗传特性,从而削弱其杀伤力;女性生殖系统菌群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女性生来就是一样的,微生物群往往因人种的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名女性身上,一些细菌群迅速变化,而其他的则保持稳定。细菌群的变化往往与月经周期中不同时间点的雌激素水平相对应。同样的,饮食或生活环境很有可能也会影响微生物的构成。女性阴道微生物群因人而异。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非基因的病因同样影响人类生活和疾病。
多种病因是肿瘤的发病关键。肿瘤细胞的形成,细胞及基因代谢的生理规律紊乱或变化,各种致病因素的量和时间点及频率的持续时间,各种病因的合力和“共振效应”,是肿瘤细胞恶化和逆转的共同规律和过程。在肿瘤细胞的淋巴和血行转移中,微循环真毛细血管的扩张和“破裂”是肿瘤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灶形成的重要原因。细胞及基因代谢的固有生理状态如果受到破坏,在DNA层次就可能在多种病因的共同作用下,其所形成的“合力”,就成为“DNA”渐变或突变的靶向因素,自然因素,生活因素,心理因素,各种病因及未知因素都可成为启动基因突变的病因。
在这些病因中,一般原因和特定病因都是肿瘤细胞形成的启动因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微循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交换,细胞的生理状态,供能供氧的间断性或规律的改变,都可成为肿瘤恶变的基本因素,在“天人合一”概念中,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形成和恶化是不断转化的,但由于肿瘤基因形成的生物规律及进化观的制约,肿瘤细胞的逆转和正常化是很困难的,这给抗肿瘤的治疗带来了高风险和低疗效,但控制肿瘤细胞的增大和发展是可能的。对肿瘤细胞的多重抑制和治疗,是抗肿瘤疗法的最佳方案。
基因重组时应具备的必备条件,一旦受到破坏,基因重组则进入不正常的病理状态,发生“突变”的机率就会增加,人体气化状态的紊乱,水电解质及体液变化,神经末梢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均可成为致癌因素。饮食和人体基本生化代谢构成的人体“抗肿瘤”体系,其营养特点和“化学”特点,是控制基因突变的有力保障,固有生活规律和营养规律的破坏和干扰,也会直接间接影响到基因代谢,无氧代谢或人体缺氧也是“基因突变”的主要病因。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层次,相互间的影响和互动是永恒的。
防治肿瘤的过程也是长期和持续的。宏量化学元素,微量元素,非必需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的缺乏也同肿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改变生活方式,补充人体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注意保持人体化学元素的平衡,同样是肿瘤防治的重点课题。多种宏量元素是构成人体以化学元素为主的“抗癌”屏障,重视多种化学元素在人体基因代谢的主导作用,同样是防癌控癌的基本理念。
细胞缺氧或是肿瘤扩散的主要病因,一旦证实可能颠覆传统癌症治疗模式。缺氧会推动癌症发展,细胞缺氧或许是某些癌症及肿瘤不受控制地快速扩散的主要根源。细胞低氧状态是某些类型癌症的主要推动力,那么,控制肿瘤恶性增长的治疗方案就会大大改变。细胞长期缺氧可能是癌症恶化的主要推动力。肿瘤的形成和扩散用偶然的基因突变来解释或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癌症,基因突变并非癌症的主要推动力。研究表明以基因HIF1A为生物标记来表示细胞内分子氧的数量,癌细胞内的含氧量下降。细胞内缺氧会阻碍氧化磷酸化活动。随着氧气减少,细胞转而用无氧酵解方式来生成ATP。当含氧量降到极低程度时,长出新血管的过程就开始了。新的血管提供新鲜氧气,从而提高细胞和肿瘤里的含氧量,减缓癌症的发展。癌细胞得到更多养分就会生长,这使得肿瘤增大,也会更加缺氧。促使细胞从血液流动中获得更多养分,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是癌症的主要驱动因素。“临床证实,越是肿瘤血管丰富的瘤体,越容易转移。如果瘤体>1厘米,瘤体周围的肿瘤血管非常密集,肿瘤的转移率也随之增高,如果单位面积内的肿瘤血管数达到100根以上时,肿瘤转移率就会达到100%。”防止细胞出现低氧状态,癌症治疗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肿瘤治疗模是以放疗化疗为主要选择,中药抗肿瘤药物的运用,对抑制癌症形成和扩散有显著的疗效,重要的式双向和双相效应,既可防癌又可治疗肿瘤,控治结合,促进了肿瘤防治及人体保健医疗的临床效果。保健和医疗是一个辨证关系,二者同样重要。“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疗模式的改变,重视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营养状态和生理状态成为中医“微象”研究的重要内容。改善细胞的缺氧状态,重视多方位,多层次的改善人体缺氧状态,是改善人体气化,改善人体“气血神”和“精气神”状态,提高肿瘤临床治疗效果的必由之路。
大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安静状态下,全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5%;冠状血流量相当于心输出量的4~5%,当心肌活动增强时,冠状血流量可增加5~7倍,动脉血经心脏后,其中65%~70%的氧被心肌摄取;肺的血容量较大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呼气时,肺血容量可减至200ml左右;用力吸气时可增加到约1000ml;在安静时,肌肉中的真毛细血管大约只有20%开放,毛细血管扩约肌收缩和舒张交替大约每分钟5~10次,同一组织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也是交替地开放和关闭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90%组织液回流入血,约10%组织液流入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液。在亚健康及休克状态,机体首先满足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并呈向心性血管收缩,这就造成次要脏器和组织细胞的相对缺氧,这种特性和本能也是人体在正常状态下,次要或局部组织细胞缺氧的根本原因。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新陈代谢的异常,必然影响正常的基因代谢。心脑肺和微循环间的微妙关系,在细胞缺氧层次的表现就是细胞相对缺氧。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必将作用到组织细胞状态,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和基因生理。这是中医“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人”理论的基本原则。保健养生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位的,从大脑中枢,到神经末梢,从心脏到微循环,从肺到人体气化,细胞的缺氧是人体生理的基本要素。心理波动和外感伤风,从小病急症,局部组织细胞的相对缺氧和亚健康状态,是肿瘤形成及转移的基本条件。改变生活方式,调整人体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的亚健康状态,注意在生活及生理和心理层次的保健养生益寿活动是防癌治癌的根本。水分是水解反应的反应物,随着水分活动度增大,水解反应的速度不断增大。水分活动值等于用百分率表示的相对湿度,虽然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不能用水分活度来表示,但食物在胃肠中的水分活度,就成为影响新陈代谢的几个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否则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水分活度对酶促反应及非酶反应,以及氧化关系密切。水与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是维持胃肠功能的重要因素。重视水和细胞缺氧的相互关系及对人体生理和肠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肿瘤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医及生活保健医疗是提高并完善肿瘤防治的不二法则。人体气化,人体生理,细胞生理,基因生理,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生理和病理间的转化,生理→亚健康→病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药君臣佐使间的相互作用,都将对人体保健养生益寿,防病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以人体气化为纲,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到平衡饮食营养,调理“后天”。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尤其是脾胃功能的养护,同肿瘤的治疗和康复及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单靶点靶向治疗,到多靶点多靶向的复合治疗,中西医和保健养生疗法的整体模式,必将为肿瘤治疗的提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