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研究》杂志总编室    QQ:1258405809     投稿快捷通道:cccjcm@163.com

肿瘤研究栏目: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9420369
传真号码:010-59420369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地址: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5803信箱 邮编:102211

肿瘤研究 首页>>肿瘤研究

针灸研究对肿瘤临床治疗的学术探讨
作者:中医临床研究   来源:中医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2-08-04


针灸研究对肿瘤临床治疗的学术探讨
王仰宗  雷庆凯  李  建
 
【摘   要】针灸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实体研究和经络与针灸的关系一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支撑,随着针灸与针刺路径以及腧穴解剖及周围生理机制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日渐深入,皮肤及内皮以及内皮网络系统的临床作用,揭开肿瘤同“内皮细胞”恶变的本质及其同人体生活和生理的病理过程,必将丰富和发展抗肿瘤理论及健身延年益寿作用。
【关键词】针灸;肿瘤研究;皮肤及内皮;神经末梢;形神合一;网状内皮系统
 
     肿瘤与针灸临床研究,对针灸发展史及相关领域发展的研究,从针灸的微创到电针、微波针以及肿瘤放射和热疗等,针灸的有形和无形治疗模式,一直在启发着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研究趋势中,针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中医发展模式的拓展和完善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电热针及各种各样的理疗保健器械都源于中医针灸的拓展。
      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和相持阶段,生活因素是肿瘤启动的主要因素和条件,启动后的相持阶段可以是一个较短的时期,也可是一个很快的一个变化。中医辨证施治中,同样存在一个相持阶段,同时在这个相持阶段中,“正邪相争”即体质抵抗力的下降和肿瘤的蓄势待发和恶化,也是一个相持阶段。“带瘤生存”就是人体抗病能力和肿瘤处于相持阶段的相对稳定时期。体质,生活,保健,治疗,往往决定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及带瘤生存期。针灸作为一种肿瘤止痛疗法,针灸研究,从皮肤到分子学说,中医针灸学说面临着质的改进和疗效的飞跃也为肿瘤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肿瘤的并发症及局部病理改变,部分病人疼痛较为严重,晚期病人的止痛及胃肠道功能以及平稳的心态是提高带瘤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生活质量和对症治疗是临床治标的重要措施。中医针灸的止痛作用历来受到临床的重视,随着皮肤组织及神经末梢和树突状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研究的深入,对肺与皮肤的关系,针灸与皮肤皮下组织的关系,针灸的多重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基因学说到细胞生理,“电子”可进一步分解为亚粒子并保有原电子的物理特性。科学家发现新亚原子粒子,将有助于揭开物质结构的奥秘。中医临床治疗的“全息”效应同肿瘤患者间“天人合一”信息的相互作用,必将在基因层次产生治疗效果。科学家发现新亚原子粒子将有助于揭开物质结构奥秘,欧洲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亚原子粒子,从中可了解决定物质结构的大自然基本力量之一。这种粒子是被称为Xi-b的重子,因为太不稳定而无法直接测出,这种新粒子的发现证实了夸克粘合理论,因此有助于了解强大的相互作用,他是物质的物理学四大基本力量之一,一个夸克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砌块,三个夸克构成一个重子,比如质子和核子。利用了针灸的分子机制,注射酶或比针灸更能缓解疼痛并对之加以改善。把一种名为PAP的酶注射到老鼠膝盖后面的针灸穴位上,就可以把炎症造成的疼痛缓解最多6天时间,这几乎是针灸缓解疼痛的时间的100倍,针灸缓解疼痛的时间一般只能持续大约1个半小时。刺入和转动针灸针可以让身体释放出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学物质。他说,腺苷就像一种局部麻醉剂,可以放慢疼痛信号传回大脑的时间。PAP,即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的简称。腺苷在人体内只能持续几分钟,所以直接注射这种化学物质本身并非一个好的选择方案。PAP可以通过分解腺苷一膦酸(PMP)来产生腺苷,而PAP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只要有AMP供应就可以不断生产腺苷。肌肉本身就可以产生AMP,而AMP是一种名为ATP的分子的分解产物。PAP不仅缓解炎症疼痛的时间比针灸长,而且还可以缓解老鼠的神经疼痛。这是针灸疗法的一种扩张,针灸疗法,封闭疗法,激光疗法,针刀疗法,这些都是针灸疗法的拓展和完善。
      中医针灸的生理作用,是通过针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以及结缔组织等一系列理化作用达到治疗效应。针刺所触及的神经末梢、树突状细胞、网状内皮系统以及其对大脑的视觉效果,共同构成针灸疗效的共同基础。针刺的气化调控作用也是基于该基础。中医理论及现代针灸理念共同支撑着针灸疗效的新理念。皮肤结构的新模式,奇特的脂肪能解释为何皮肤具有防水属性,皮肤如何形成保护身体不受环境伤害的防水屏障知之甚少。该屏障已知位于皮肤的最外层一角质层,更确切的说位于角质层内占据着细胞之间的空间的脂肪中。研究人员看到的情况令他们大吃一惊。脂质有一个亲水头和两个疏水尾。通常,两个疏水尾指向同一方向,分子具有发夹的外形。一组脂质分子通常将他们自己排成一个双层的薄片—所有疏水尾都朝内。然而,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脂质分子则是朝外张开的,这样每个分子的两个疏水尾指向相反的方向。这种独特结构的脂肪层可以防止水从任何方向通过—除了在形成毛孔的皮肤表层外。利用此原理,用超声波增加皮肤对药物渗透性的试验,使药物疗法增加了一种新的途径。随着对针灸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对针灸止痛及肿瘤对症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旧物质新发现,老问题新信息。中医对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也日新月异。中医的经典理论是纲,中医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新认识和新发现是目。中医微象学说在中医临床发展框架上的发现和理论总结,“气阴阳五行”和“气血湿炎虚”及“精气神”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化,必将促进临床中医研究向更新,更先进,更实用,更普及及方向发展。用新思维认识老问题,用中医微象研究扩展中医理论人体系,是发展和完善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则。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其丰富的宝库中,人类在认识“天人合一”的人类进化规律中,古人将大自然与人类自身相联系总结了《易经》这部经典著作,同时又创立了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医学体系,《易经》和《内经》相互印证,又相互促进。医易同源,药食同源,大自然同人类的关系息息相关。将“气化,阴阳,五行”,相互印证并形或完美的辨证体系,是中医的创举,“天人合一”将自然变化和人体病变相联系,又将人体变化同中医微象学说相联系,并进一步细化,在“四诊八纲”的辨证思维指导下,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气血湿炎虚和精气神辨证”,中医辨证思维向其深度和广度发展。
      基因学说,神经及微循环理论,内分泌学说,生活与保健医疗理论,气化及精气神学说都是在新时代发展和完善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从深呼吸到增氧补气,从多食蔬菜和五谷杂粮到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善人体酸性体质;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生活和身体锻炼可防止癌症复发并可延年益寿。理气活血利湿控炎,重视肿瘤体质的“阳虚”体质,“气血湿炎虚”辨证施治,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神经系统尤其是内分泌系统在人体生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因,细胞,血管,淋巴管,脏器以及内皮和皮肤,在人体免疫及抵抗力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同医疗新发现相关联,是中医临床研究进步的重要保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天地人”以及人体间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基因和组织细胞间所形成的适应性是相互的,并具有在微象层次的共生作用,双方或多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单一的或整体的生理及病理改变,同样逻辑,单个脏器或组织细胞的变化也必然导致局部的或整体的应变过程,这就是“天人合一”及中医微象学说的理论基础。针灸和中药源于同一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事业,是中医拓展的重要方面。
      医易同源,药食同源,针灸同源,针灸的微创意义,引领着中医的电子现代化的潮流。对针灸的相关研究,推动着针灸解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主治节,故有“相傅之官”之称。肺外合皮毛,肺主宣发,肺宣发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作用。机体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是由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耒控制的。腠理和汗孔的开阖还有散气和闭气的作用,汗孔开则散气,亦是排出体内浊气的一种途径,故汗孔又称“气门”。在现代研究中,汗液的启发,又同人体散热及“热平衡”有关。人体皮肤和内皮细胞同源于外胚层,在“基因信息”层次,针灸及中药等保健医疗,都会引发人体各层次的“信息调控”,从而改善人体的整个调控状态。针灸微创治疗以及腔镜疗法必将对肿瘤治疗产生深远的意义。